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措施明确:要统筹做好经济发展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。
近期,受疫情影响,
多重安全生产不利因素交织叠加
企业复工复产复市
正在逐渐积累系统性风险
需要格外警惕,加强防范!
哪些安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
一起来看!
风险一
人员变动大,顶岗转岗多
因防疫封控、封闭等原因造成企业主要负责人、生产技术负责人、安全管理干部、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无法及时上岗,存在转岗、顶岗和新员工上岗、安全教育培训不足,安全技能、安全意识差等安全风险。
风险二
利润空间小,安全投入少
原材料价格上涨、市场回暖乏力、产品销售不畅等原因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变小,存在安全投入不足风险。
风险三
原料缺乏,设备开停频
因区域疫情管控等原因,造成原材料供给不足,物流供应链受阻,存在机器设备频繁开停车等安全风险。
风险四
产品滞销,造成超量储存
市场需求疲软,下游企业停产,造成产品积压,库存加大,企业超量储存产品(特别是危险化学品)。
风险五
产品旺销,超负荷生产
酒精、次氯酸钠、双氧水、过氧乙酸等消杀类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需求增加,存在超负荷、超能力、超强度生产风险。
如何应对
措施一
落实疫情防控政策
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公告,落实疫情防控责任,及时排查重点人员,执行疫情防控措施。要结合工作实际,形成复工复产“一企一方案”。复工复产方案要与生产管理计划同部署、同落实。要全面加强复工复产安全风险分析研判,从生产工艺、设备设施、物料、作业环境、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开展风险辨识,针对存在的安全风险,从安全投入、组织管理、工程技术、教育培训、制度管理、操作规程、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等方面落实有效措施。
措施二
开展安全宣传培训教育
主要负责人、生产技术负责人、特种作业人员、关键岗位作业人员如有调整的,需加强安全管理,确保安全教育培训到位,安全交底到位。严禁特殊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,冒险作业的行为。
安全培训方面,新员工、转岗员工、承包商必须实施“三级”安全教育,确保“不培训不上岗,培训不合格不上岗”,充分考虑疫情风险,结合实际创新培训方式方法,采用微信、QQ、钉钉、网络直播和网上授课等多种培训方式,有效避免人员集中造成感染风险,简化工作流程,灵活便捷高效。
安全宣传方面,各企业要加大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,充分利用微信、微博和企业网站等传播媒介,在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的同时,加大防疫知识教育,让企业每一位成员明确并切实履行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责任,把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、班组、车间和每一个环节,做到安全管理到位、防疫措施落实到位、后勤保障到位、思想稳定到位。
措施三
做好复工安全检查
复工期间,应严格落实安全风险分析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,严格执行 “复工令”,做好复工安全检查。
根据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安全生产工作特点,各企业要制定并落实复工复产工作方案、应急处置方案和安全检查清单,将疫情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复工复产前的核心工作,对机械设备、电气线路、高危工艺、安全防护设施、应急救援设施以及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、环节、部位等进行全面系统检查,确保复工复产安全。
措施四
加强关键环节安全管理
要组织开展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安全检查,确保做到安全管理不到位不复工、隐患问题不清零不复工、疫情防控措施不落实不复工。合理安排生产活动,严禁频繁开停车、抢工期、赶进度。要落实好设备调试、吹扫和置换等各项安全措施,确保安全开停车。
措施五
科学合理调度
各生产经营单位要结合员工在岗情况及生产能力,合理安排生产进度,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,合理组织生产。严格以销定产、以库定产,坚决防止超库存、超能力生产储存。严禁超负荷生产,严防疲劳作业、违章作业导致事故发生。
措施六
加强异常工况监测
要明确重要工艺参数的波动范围要求,包括安全操作上下限都应有明确的要求;确保重要工艺参数可以实现有效的监控,保证工艺处于安全操作极限范围内;对重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,发生异常工况,立即妥善处置。
措施七
强化设备运行管理
企业机器设备长时间停止运行,现场的一些防护设施、机械设备、电线电路等停用时间较长,可能会出现设备松动等情况,易影响其安全性能,复工前必须进行检查、维修、加固,确保设备完好性。定期检测检查关键设备,及时消除静设备密封件、动设备易损件以及安全附件的安全隐患;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,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。
措施八
加强检维修安全管理
严格履行检维修作业许可审批手续和动火作业提级管控要求,落实现场监管。对疫情期间停车检修的生产企业,要根据工艺设备安全需要和安全生产条件变化情况,必须制定开停车方案,编制安全措施;涉及危险工艺的企业复工开车,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,充分辨识作业风险、确认安全条件、落实管控监护措施。有条件的企业,适当延期开停车检修作业。
措施九
强化应急准备
加强疫情防控、安全研判、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,加强应急值守,完善应急预案,落实应急机构、队伍、装备、物资等准备,确保突发事件及时处置。加强重点部位巡视检查,发现隐患或险情及时上报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,坚决杜绝因玩忽职守、疏于管理造成各类安全事故发生。